寬闊的松花江宛如一條綠色綢帶,從哈爾濱市中心穿城而過,形成22.7萬公頃的濕地。從城區任何一個角落驅車20分鐘,都可以來到這裡享受河流帶來的靈動美景和福利。
  哈爾濱是金、清兩個王朝的發祥地。在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、市長宋希斌看來,這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河流的靈氣,還在於數百年曆史形成的中西合璧的包容內涵,更在於東北亞大開發背景下,打造有質量的經濟增長,帶給城市的活力和熱度。
  市長心中的“千好萬好”,在青年人眼中被量化為城市就業競爭力——根據一家中介機構近期發佈的“應屆畢業生城市崗位競爭指數”,哈爾濱在全國排名第19位,平均每個就業崗位有48名畢業生競聘,對畢業生的吸引力超過不少沿海城市。
  在中國省轄市中,哈爾濱是陸地管轄面積最大、管轄總人口第二的特大城市。今年駐哈大中專畢業生總量約23萬人,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45萬人,其中,35歲以下青年占46%,勞動力供給總量與崗位數量矛盾非常突出。
  作為有千萬人口城市的市長,宋希斌對“就業是民生之本”的體會更深。用他的話來說就是,政府也要樹立自己的“擇業觀”,千方百計地為各個層次的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。
  宋希斌曾經因為拿出400多個事業編製來招聘大專以上學歷的環衛工人備受關註。兩年過去了,離開環衛崗位的大學生屈指可數。在宋希斌看來,這個案例值得政府和年輕人思考,就業觀的內涵十分豐富。
  近日,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宋希斌市長,請他講述政府的就業觀。
  就業要貼近自己的專業土壤
  不久前在深圳考察時,宋希斌接觸到一個由歸國留學生組成的創業團隊,他們的發展方向是高科技農業。這個團隊的年輕人說,之所以選擇深圳,是看重了那裡國際化的氛圍,可以吸引國際化優秀人才。
  可宋希斌提出了另外一個觀點,與年輕人討論。他說,“搞農業的,必須要貼著土地。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,國際化早已不再是哪個城市獨特的優勢,但黑土地只有東北有。”像哈爾濱這樣的城市,幾百年的城市發展歷程,貫穿了國際交流的脈絡,有很長一段時期,外來民族的數量,遠遠超過本地人。發展農業,哈爾濱就更具優勢,全市有82%的土地都在農村,可以提供廣闊的天地。
  宋希斌建議這個團隊,在選擇事業發展的地域,一定要考慮自己的研究平臺。現在,這個團隊聽從宋希斌建議,開始考慮去黑土地上,尋找自己創業的平臺。
  隨著國家城鎮化進程的大規模推進,哈爾濱呈現出與其他城市不同的機會。宋希斌說,這樣的歷史機遇,需要大量從事農業科技、畜牧養殖、林業經濟、農村金融等領域的人才。今後的哈爾濱,這些領域的人才政策也將最具吸引力。
  在另一方面,城市裡,經濟轉型、產業升級給哈爾濱帶來就業機會前所未有。宋希斌說,2013年,哈爾濱市開工建設2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1000多個,數量之多、投資之大,在當地產業項目建設歷史上尚屬首次。
  作為傳統的製造業基地,哈爾濱曾經是技術人才的高地,但改革開放之後的頭幾年,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,人才流失比較嚴重,特別是熟練產業工人“東南飛”現象比較突出。
  2013年哈爾濱市在人才引入機制上的一大創舉是,設立了基數為1億元的人才引進資金,並且上不封頂。只要是人才,不論是國有企業需要的,還是民營企業需要的,不僅提供安家費,還為他們提供5年免費居住的周轉公寓。宋希斌鼓勵有關部門,“要有本事把這筆錢花出去!”
  這一年間,哈爾濱已經引入2410名高端創業型人才和緊缺實用性人才,分佈在裝備製造、生物製藥、農業科研等多個領域。
  宋希斌說,今天的哈爾濱,既有大城市,又有大農村,農業的傳統優勢和產業的後發優勢齊頭併進,提供的就業崗位門類齊全,如果再進一步優化就業政策,必定會成為年輕人就業的新高地,年輕人在這裡大有用武之地。
  政府就業觀的核心是什麼
  今年中央政府的工作報告中提出,要消滅“零就業家庭”。李克強總理的一番話也讓宋希斌感同身受,“零就業的家庭毫無生氣,沒有希望”,在他看來,為各個層次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,是政府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。宋希斌把政府提供這種服務的指導思想和能力體現,比喻為政府的就業觀。
  宋希斌說,在走訪一些困難家庭時,他發現,其實很多“零就業家庭”中的年輕人,是很有就業意願的。但可能因為家庭成員重病在身,需要人看護,限制了他們找工作的範圍。於是,他們迫不得已失業了。對這類家庭,政府完全應該伸出援手。
  宋希斌就碰到過這樣的典型案例,一個低保戶家庭,丈夫外出打工,留下妻子在家裡照顧行動不便的公婆。這位年輕的姑娘大專畢業,不得不失業在家。一家人靠低保度日,生活拮据。但這家人所居住的社區,又有大量的社區崗位空缺,完全可以成就她的擇業願望。
  由於信息不對稱,一邊是人力資源的閑置,一邊是社區崗位的浪費。宋希斌指出,這背後暴露出政府部門的工作不夠細緻,還沒有完全做到“以人為本”。
  在宋希斌看來,政府的就業觀,最重要的就是兩個方面:一是“以人為本”,要細緻梳理出各個群體的就業需求,以及他們的就業能力;二是提供相對完善的就業創業信息和機會,提供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,讓有追求、有困難的年輕人,得到更多可以選擇的崗位。
  哈爾濱正在實施困難家庭就業援助項目,將困難高校畢業生和失業青年納入其中,“一人一策”重點幫扶。低保家庭的年度內高校畢業生,每人還領到800元的一次性求職補貼。去年以來,政府幫助7691名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,認定並安置零就業家庭124戶238人。
  政府還對高校畢業生施行每月實名動態登記管理,使每一名有就業意願、尚未確定崗位的大學生與就業信息提早對接。市人社部門推出的哈爾濱就業地圖,為求職者打造了“十分鐘就業服務圈”、“二十分鐘培訓圈”、“三十分鐘維權圈”。目前,就業地圖日點擊量3000多人次,平均每天向社會發佈招聘信息6000多條、就業崗位近8萬個。
  宋希斌說,目前年輕人的就業觀念越來越多元化,在工作條件、薪資待遇、勞動強度、發展前景等方面個性化需求各不相同,有時候,仍然存在政府提供的一些崗位、甚至是一些創業項目“剃頭挑子一頭熱”的問題。
  “在這樣的背景下,更需要政府細化工作,滿足不同群體的就業需求”,宋希斌說,目前政府在提供咨詢、輔導、創意、策劃、援助等方面的服務,不論是服務機構數量還是服務質量上,還不能滿足現實需求。特別是提供的創業指導、創業項目大多層次淺、水平低,很大程度影響了創業者的積極性。
  宋希斌認為,這些也正是政府要補齊的服務短板。充分就業的城市才有活力和後勁,才能可持續發展。
  年輕人就業要接地氣
  在宋希斌的日程表中,逢年過節,都會去走訪環衛工人,他要特別去支持一下那裡的400多名大學生。
  2012年10月8日,哈爾濱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事業單位編製的環衛工。一個基本的條件是,必須具有大專以上的學歷。
  457個工勤技能崗位共引來11539個報名者。由此也引發了社會的大討論,支持者認為,城市的發展需要技術化、高學歷的城市美容師,環衛工也是技能崗位,大學生並不是大材小用;但反對者認為,“編製至上”的就業觀是對年輕人創造性的扼殺。
  作為支持者,宋希斌的態度很堅決——每一個崗位都有其適合的人才,每一個崗位也都能讓青年人成才;年輕人擇業,就該放下身段,就應該接地氣。
 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,當時應聘上環衛工的400多名大學生,離開的寥寥無幾,絕大部分年輕人選擇了堅守。
  每次和這批年輕人見面,宋希斌都會鼓勵說,他們經受了世俗與偏見的考驗,從最低層做起,但這段經歷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是寶貴的財富。希望他們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術,發揮更大的作用,成為這座城市未來的管理者。
  宋希斌說,這400多名大學生應該成為更多年輕人求職時的榜樣。如今的就業市場存在供需錯位,很多崗位招不到人,同時也有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。關鍵是年輕人不能好高騖遠,不能脫離實際。
  宋希斌說,未來哈爾濱市還會繼續開發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,統籌實施“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”,安排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、支農、支醫和扶貧工作,以及“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”等基層服務項目。市級以下機關特別是縣鄉機關招錄公務員,錄用計劃主要用於招收應屆高校畢業生。
  “這些大學生就生活在百姓中間,知道百姓的心思和疾苦,是瞭解中國社會實際、跟老百姓有感情的年輕人。”宋希斌相信,未來城市的管理者,一定會出自他們中間。  (原標題:哈爾濱市市長:政府也要樹立自己的就業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f32ifvz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